0%

23岁生日随笔

过去23年的日子里,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两件事情是高考择校和考验择校,高考和考验本身我没有留下太多的记忆,总感觉都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罢了,但在哪座城市、哪所学校待几年,对我影响是十分深刻的。站在23岁这个关口,将面临这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的选择,我想慎重一点,但越慎重越焦虑。

关于城市

我以前总觉得,一辈子只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很可怜,现在我也这么觉得。

我从小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农村,祖辈没有什么文化人,祖父母务农,父母南下打工,标准的留守儿童一个。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放暑假能去父母那里玩几天,其实也不叫玩,他们每周要工作六天,就把我一个人扔在出租屋里,周日有幸能够逛逛公园和商场,城市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,而我穿的那么的老土,显得那么格格不入,但环境给我带来但新鲜感使我达到了忘我的境界。

大概率是小时候这些经历带来的影响吧,我特别喜欢去新的城市生活,就算是去短期旅游,但却不常去景区,陌生城市的街道、食物已经让我满足了。于是,在高考填志愿时,一个本省的志愿都没有填,从北到南,从哈尔滨到广西,最终录取到了天津某所大学。

在天津的四年还是很值得怀念的,虽然学校在近郊,不在市中心,但交通还算方便,且有一些朋友经常能一起出去走走,学校的学生也以北方人居多,食堂也很有地域特色,就住宿环境艰苦了一些,但过得还算幸福。

考研择校时和高考不一样了,考研是先填一个目标院校,再参加考试,从各种方面,选择了西交大。记得当时进入决赛圈的学校有北航、北理、天大、西交、华科,选西交的原因除了他本身是一所不错的学校以外,原因就是他的地域了——西北。当我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:读研不去西北的话,我以后还可能去西北生活几年吗?然后我就选了西交。

当然,考研还算顺利,初试成绩中等偏上,复试前一直在北京公司实习,笔试准备不太充分,但面试成绩还不错,机试也拿到了最高分。现如今已经入学快2年了,创新港地理位置也偏远,研一闲一点的时候交通不太方便,现在交通方便了也忙得不想出去了,所以总感觉与这座城市缺少连接。但也没有后悔来西安,虽然来了之后开始了异地时光,但我用行动回答了那个问题,不过确实这也会是我人生中唯一生活在西北的时光了。

所以关于毕业后去哪里,我原本也是没那么所谓的,但心里也一直想去北京,关系不错的朋友也基本上都在北京。但其他城市有不错的机会的话,我也很乐意去尝试,毕竟去天津前我没有朋友在天津,来西安前也没有朋友在西安。

关于职业

虽然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充满了996、35岁危机等行业现象,但却也不能衰减我对代码的热爱。

我觉得我挺幸运的,从本科到研究生,都是所谓的计算机科班,六七年过去了,这个行业热度一直不错,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专业人才。要是和NIO等大佬比起来,我接触计算机是有一点晚,直到大一学了C语言才第一次接触到编程,那段时间真的是为编程疯狂,记得后来C语言机试考了100分了呢。

比起需要频繁处理人际关系的工作,如销售,我更享受成为一名工程师。我很享受制造一些东西的过程,特别是制造尽可能完美的东西,很满足我的强迫症需求。之前有人问我一个问题:你真的喜欢写代码吗?至今我的答案仍然是肯定的,在写代码的时候我很容易进入一种叫“心流”的状态,好像气温、灯光等我平时特别敏感的环境因素都消失了,有Bug的代码我好像也没有放弃过,总觉得计算机世界是有解的,Bug总有原因。

我会局限于写代码吗?我觉得不会,从本科到现在,大大小小做过好几个项目了,基本上都自动代入了“项目经理”的角色。我对代码是有感觉的,但我对代码所创造的系统更有感觉,代码也只能算是我喜欢的一种创造手段罢了。不过代码是我掌握的为数不多的创造工具,生活经验告诉我,我完全没有音乐或美术天赋。

回到前面的那个问题,我在意996和35岁危机吗,答案是在意的,总觉得双休是原则,读研这007的OnCall状态让我经常陷入焦虑,不过现在也老油条麻木了许多,所有双休是底线。35岁?离我太远了,我相信时间能解决很多问题,我也不喜欢过那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。

End

时间又快又慢,快到让人觉得自己好久没吃肯德基了,虽然中午才吃过;慢到好几年前的事情仿佛发生在昨日。这篇文章算是送给未来一年的自己一份礼物吧,面对择业时自己肯定会犹豫、纠结和焦虑,到那时候翻出这篇文章来看看吧,希望能有所帮助。

再见!22岁。
您好!23岁。

附图:中午吃的肯德基

KFC